黃瓜明明是綠色的,為什么還叫黃瓜呢
黃瓜原名叫胡瓜,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。胡瓜更名為黃瓜,始于后趙。
后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,本是入塞的羯族人。他在襄國(今河北邢臺)登基做皇帝后,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。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:無論說話寫文章,一律嚴(yán)禁出現(xiàn)“胡” 字,違者問斬不赦。 有一天,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,當(dāng)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(bǔ)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,很不滿意。他劈頭就問:“樊坦,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?”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,隨口答道:“這都怪胡人沒道義,把衣物都搶掠去了,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?!彼麆傉f完,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,急忙叩頭請罪;石勒見他知罪,也就不再指責(zé)。等到召見后例行“御賜午膳”時,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:“卿知此物何名”?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,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:“紫案佳肴,銀杯綠茶,金樽甘露,玉盤黃瓜?!笔章牶?,滿意地笑了。
自此以后,胡瓜就被稱做黃瓜,在朝野之中傳開了。到了唐朝時,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?,F(xiàn)在黃瓜的種類很多,大致分為春黃瓜、架黃瓜和旱黃瓜。而聞名全國的品種乃是外形美觀、皮薄肉厚、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寧陽刺瓜。典故的可靠性 有關(guān)石勒改“胡瓜”的典故的真實性并不高,石勒與樊坦都是《晉書》中明確記載的人物,根據(jù)《晉書》卷一百五記載如下:勒見坦衣冠弊壞,大驚曰:“樊參軍何貧之甚也!”坦性誠樸,率然而對曰:“頃遭羯賊無道,資財蕩盡。”勒笑曰:“羯賊乃爾暴掠邪!今當(dāng)相償耳?!碧勾髴?,叩頭泣謝。勒曰:“孤律自防俗士,不關(guān)卿輩老書生也。”賜車馬衣服裝錢三百萬,以勵貪俗?!稌x書》只記載了典故的前半段,并沒有關(guān)于“胡瓜”的后半段,疑似是后人附會的。
實際上關(guān)于“胡瓜”改“黃瓜”的確切年代應(yīng)該在隋代,隋煬帝楊廣的母親獨孤氏是鮮卑人,因此隋煬帝有一半的胡人血統(tǒng),但是他本人卻十分崇尚華夏蔑視胡夷,根據(jù)唐代吳兢的《貞觀政要》第6卷《慎所好》載:“隋煬帝性好猜防,專信邪道,大忌胡人,乃至謂胡床為交床,胡瓜為黃瓜,筑長城以避胡.”另有唐代杜寶的《大業(yè)雜記》載:大業(yè)四年“九月,(煬帝)自幕北還至東都,改胡床為交床,胡瓜為白露黃瓜,改茄子為昆侖紫瓜.”
補(bǔ)充一點:我們吃的都是還未真正熟的黃瓜,真正熟的黃瓜是黃色的皮,里頭的籽也很硬,當(dāng)年樊坦看著的一盤黃瓜是真正熟了的黃瓜,皮呈黃色,口感較老,但后人發(fā)現(xiàn)黃瓜生(指未長成熟)吃更脆更好吃,所以就在綠的時候摘下來。